当前位置:首页 |
|
疫情“过峰”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再观察——“我的家庭医生在哪里” |
|||||
|
|||||
“感染的时候高烧不退,医院太挤,我尝试联系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她教我怎么监测、用药,还帮忙挂上了专家号,我们全家有什么问题都找她。”回忆本轮疫情感染高峰的那些天,家住杭州市拱墅区的赵大爷说,此时才发现,几年前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真有用。 疫情“过峰”后,家庭医生这一群体有了更多“存在感”,我们对家庭医生体制机制也有了更多思考——签约覆盖率稳步提升,为什么许多人平时感受不到家庭医生的存在?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还有哪些优化提升空间? 变化 “前后相比,一大变化是患者更信任我们了。”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王佳告诉记者。 感染潮来临前,居民都收到了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怎样能找到我们,有需要随时能联系上我们。”最多的时候,王佳一天要接听80多个求助电话。白天坐诊,下班后抽空回复留言。当时,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判断、甄别患者的病情——引导轻症患者居家康复,识别危重症患者,帮助他们转诊到上级医院。“如果所有的感染者都蜂拥进大医院,医院将不堪重负,第一道的分流至关重要。”王佳说。 何阿姨今年69岁,家住米市巷街道,与王佳签约近4年。“感染后总觉得心脏不舒服,害怕得心肌炎,我经常询问王医生。”何阿姨说,吃多少药,怎么补营养,医生都及时回复,关心她们全家人的身体情况。“我第一次感受到家庭医生就在身边。” “这轮疫情过后,找我们签约的居民也多了。”钱塘区闻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文芳笑称,“刷”出了存在感。 本轮疫情,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在救治的第一道关口承受重压。家庭医生在前线奔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轻症患者提供居家康复支持,及时筛查潜在的危重症人群,为减少二、三级医疗机构资源挤兑和维护就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上门送药、送物资,给术后患者换药,换导尿管。”文芳说。一位孕妇曾深夜打来电话,诉说腹痛、出血。了解到她是前置胎盘,情况危急,文芳第一时间赶到,帮忙联系绿色通道转诊,一直陪护到救护车赶来,安全送到医院才放心。 “这轮疫情后,我们和患者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文芳说,“就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信任感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但至少老百姓已感受到家庭医生是有用的,是离他们最近的医生朋友。” 困惑 早在2012年9月,浙江就出台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2014年,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成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一项制度,但长期以来,全科医生的存在感不强。 记者采访了多位居民,他们大多知道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件事,但普遍认为签约服务价值不高,也担心签约以后实行社区首诊会不会延误治疗。在杭州居住20多年的严女士告诉记者,她只在签约的时候和家庭医生联系过一次,好几年过去了,不记得自己签的是谁了。 “在基层全科医生和护士等人员总量增幅缓慢的前提下,我省常住人口快速增加,给提高签约服务覆盖率和保障服务质量带来一定难度。”省基层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定湾告诉记者,该中心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我省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574个,家庭医生26519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为4.69名。采访中,几位家庭医生的签约人数都在千名以上。期待家庭医生随叫随到,主动找到每一位签约对象,这样的目标目前还很难实现。 从签约的覆盖面来看,目前以十类重点人群签约为主,中青年覆盖率相对较低,签约率不高。“家庭医生的大量精力优先投放在老年人、慢性病等重点人群管理上,很多年轻人可能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陈定湾说。 同时,近年来部分医保改革政策对签约服务的倾斜性有所削弱。陈定湾说,如医保市域统筹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在缩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优惠力度小了,加之医保实行总额限费,时间久了,患者难免舍近求远,还是选择大医院。 一方面是患者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另一方面,家庭医生也在努力克服困难。 驻扎在基层,首诊面对的病情往往更为庞杂。现有的家庭医生大部分从内科医生转化而来,现在需要处理“全科”问题。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韩珏最初是一名临床内科医生,在工作中要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诊,以及各类专项服务如老年人医养护结合等。“刚上手时,确实有一段适应期。”韩珏说,全科诊疗服务技能覆盖面广,讲究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家庭医生的另一个特点是面对相对稳定的病人群,日常坐诊总是遇到“老病人”。王佳表示,大医院的病人大多即看即走,而家庭医生需要熟记并不断跟踪病人的病情,提供长期服务。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要完成为签约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上门随访、提供健康教育等系列繁琐细致的工作。 革新 浙江日前已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各地要支持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医师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科医生、护士、慢病专家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 “队伍力量的扩充是基础,真正吸引居民的是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韩钰说,自己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十余年,见证了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便捷。 如双向转诊渠道更畅通,家庭医生可以帮病人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号,非群体性的危急情况联系绿色通道就诊,日常坐诊时遇到疑难病例也可申请会诊,选择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参与联合诊疗。 家庭医生呼唤更完善的培育体系和观念的革新。“希望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多到基层医疗机构实地培训,给社区医生更多学习机会。”文芳说,“健康管理”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普及。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的,没有意识到“防治”的重要性。 其实,家庭医生提供的是各种常见病的诊疗和预防工作,是对全生命周期的照顾,平时注重预防能够避免很多疾病恶化。 几位家庭医生表示,健康管理、预防疾病是家庭医生更应发挥的优势,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相结合,从整体、长远上来守护居民的健康。 “接下去,一方面要优化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制度和医保政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对标老百姓的需求,强化数字赋能,拓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升级服务体验。”陈定湾说,“优化家庭医生制度,需要全面系统的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