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历版总规
        1958~1973

        杭州市总体规划(1958—1973)

        信息来源: 技术支持 发布日期:2019-10-2410:35 浏览次数:

        1958年,杭州市建设局根据“大跃进”要求,对1953年的规划结构作了根本修改。1959年10月定稿的《关于1958-1967年的城市建设规划》,经杭州市委审查批准正式上报省委,省委同意这一规划。规划提出要“奋斗三、五年”,把杭州建设成“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1961年-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受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宣布的“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决策错误影响,杭州市的城市规划处于停顿状态。

        1970-1973年,杭州市委和市革委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正式上报审批。

        杭州市区图【根据1958年12月基础地理地图编制,1962年出版。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收藏。】

        图中城区的形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西湖西面,出现了省总工会疗养院、海员工会疗养院、纺织工会疗养院等疗养院,在城西,杭州大学,文一、文二、文三和教工路的框架初具规模。

         

        历版总规


        图3-1《杭州市区图》

         

        杭州市规划图

         

        历版总规

        图3-2《杭州市规划图》

         

        城市性质

        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包括萧山、富阳两县在内,按1958年底的2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万人,农村人口135万人),到1967年达到26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致相等,各为130万人,杭州市区人口拟控制在80万人以下。

        用地规模:用地规划范围包括余杭、萧山、富阳等县等部分地区,总面积计973平方千米。

        规划布局

        重点规划工业区,市区连同萧山、富阳两县共划定半山重工业区、拱宸桥轻工业区、江干轻工业区、闲林埠采矿冶炼工业区等10个工业区。对外交通规划了杭宣(杭州经吴兴、广德至宣城)、杭武(杭州经歙县至湖北武昌)、杭寿(杭州经富阳、寿昌至兰溪)3条铁路。风景园林范围扩大至萧山湘湖和富春江沿线。

        规划影响

        城市性质的变化促使杭州从消费城市逐步转向工业城市,严重地偏离了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北工南居的格局。城市布局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城市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城区沿运河向北,沿西湖向西,沿钱塘江向西南扩展。杭州工业用地格局:半山重工机械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祥符桥小河轻化工业区、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望江门外食品工业区5大工业区初步形成,对今后城市对发展影响深远。

        由于没有从杭州的特点出发确定城市性质,忽视了对西湖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工业发展一度失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为1980年代留下了调整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的繁重任务。

        1964年8月杭州市规划图

         

        历版总规

        图3-3《杭州市规划图》

         

        杭州市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区范围发展图【杭州市规划设计处,1965年9月,藏于杭州市城建档案馆。】

         

        历版总规

        图3-4《杭州市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区范围发展图》

         

        文化大革命后期修订的杭州规划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杭州市城市规划工作也遭到了空前浩劫,城市布局被搞乱,风景点和文物古迹被侵占和破坏。直至“文革”后期,杭州市委和市革委组织技术人员在1970年至1973年,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规划基本上是照现状画的,很不完善,也没有正式上报审批。

        城市性质

        “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和革命化的风景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确定本世纪末建成区人口控制在80万人以内。

        用地规模:建成区控制在70平方千米以内。

        规划布局

        由于城市逐步向北发展,拟将浙江展览馆广场附近地区开辟为文化商业中心,除正在建设的杭州剧院外,再安排国际电信大楼、省科技活动交流站、大型百货商场等公共建筑。工业布局方面扩建和调整近郊已初步形成的工业区,限制和搬迁城区,特别是环湖风景区内的工厂。规划黄龙洞以北或教工路以西为体育用地。城市蔬菜基地设在城东四季青、笕桥等公社;果园设在古荡以西、钱塘江边、大观山、半山北侧、超山等处;渔业基地设在古荡附近;牛奶场设在半山。

        规划影响

        本轮修编工业与风景并重,反映了当时对这两者之间关系对认识。对工业布局提出来一些好对思路,如新建工厂原则上不放在市区,应布置在市辖七县内;对城区内已有对三废严重,又不符合规划要求对中小工厂,要加强治理,不再就地扩建,应适当调整或逐步迁出;西湖风景区内不准再新建工厂,对风景又影响对工厂要坚决迁出。但由于“左”对思想依然严重,修订后对城市性质仍然偏离杭州实际情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杭州市城市规划》,杭州市建设局,1973年7月。】

         

        历版总规

        图3-5《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杭州市主要道路规划示意图

        为逐步解决城市交通,中河路这条贯穿杭州南北的主干道开始规划,天目山路—环城北路—大寨路(今艮山西路)开始拉直,打通了许多断头路,城市路网在交通需求的压力下,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网。对园林绿化也开始注意,图中有专门林荫道的规划。

         

        历版总规

        图3-6《杭州市主要道路规划示意图》

         

        杭州市公共汽车简明路线图【杭州市公共交通公司,1953年11月印制。】

        图中可见当时杭州仅有9路公共汽车,城市规模偏小。

         

        历版总规

        图3-7《杭州市公共汽车简明路线图》

        杭州市人民交通示意图

        该图是20世纪60年代的杭州市及其周围公共交通线路图。图中公共交通路线比解放初已经增多,半山重工业区、拱宸桥纺织工业区、古荡留下电子仪表工业区等已经形成,城市规模开始扩大。

         

        历版总规

        图3-8《杭州市人民交通示意图 》

         

        杭州市区交通图【《杭州游览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6月】

         

        历版总规

        图3-9《杭州市区交通图》

        杭州市郊交通图【《杭州游览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6月】

         

        历版总规

        图3-10《杭州市郊交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