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567/2021-0037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1-06-08 | |
发布单位: | 市交通运输局 | 政策解读: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精神,“十四五”时期,杭州将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拥江发展”等战略要求,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抓住“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重要窗口期,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谋深抓实一批突破性的重大改革、创新性的重大政策、策源性的重大平台、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努力将杭州打造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水平推动交通强国建设。
杭州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规划范围为杭州市行政区划范围,规划面积为16853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转型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杭州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杭州交通主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谋划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格局,稳健推进品质交通体系建设,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际区域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大公交、大物流“五大建设”,完善交通设施、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绿色低碳“四大系统”,实施“十大工程”,杭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进入快车道。杭黄高铁、杭州南站建成通车,启动湖杭铁路及杭州西站建设,形成“一轴五向”的高速铁路网络,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510公里。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建金高速、千黄高速(淳安段)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800公里。全面启动轨道交通三期建设,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5号线、6号线一期(含原杭富线)、7号线一期、16号线,实现十区地铁全覆盖,萧山机场首次接入地铁,地铁运营里程达到306公里。推进快速路 345 公里,建成快速路 127公里,绕城内“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构架基本形成。全面建设京杭运河二通道,航道里程2006公里,以“一江两河”为骨架,形成通江达海格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公共交通,加大交通拥堵、停车等治理力度,全市交通运行水平保持平稳,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借助科技创新,交通治理效能成果显着,行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应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格局,杭州交通仍存在枢纽辐射能级偏低、通道承载能力不足、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弱、交通行业改革深化不足以及交通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发展短板,难以高效落实国家战略要求,有力支撑杭州成为真正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相较于国内同等规模城市,杭州轨道线网规模及密度仍然较低,站点周边开发力度不足,TOD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城区道路尚未形成窄街密路网,与外围组团的骨干路网仍需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服务存在跨方式衔接不畅、品质化设计不足、全流程体验不佳等发展短板,距离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仍存在差距,交通体制机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对已有交通资源的利用、整合、扩展、提升,未充分达到统筹规划和积极拓展,传统交通运输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子还不够大,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不强。交通+的发展模式尚未成体系,难以有效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发展品质亟需提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方向,要求杭州交通发挥先行作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构建畅通“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我国全面启动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新征程,提出要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以及“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势必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强化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交通力量。与此同时,杭州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城市,国家重点培育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需要联合周边城市发挥极点带动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交通领域的体制、机制、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十四五”时期,杭州交通应根据国家和省、市发展要求,按照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进轨道网、道路网、航空网、水运网、管道网、绿道网、枢纽网建设,推动“交通+旅游、交通+邮政快递、交通+装备制造、交通+现代物流”等诸多方面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除此之外,杭州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积极在新基建领域先行先试,从基础设施、能源结构、装备工具、交通治理等层面提出有效策略,积极抢占发展资源,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全面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与服务提质增效,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杭州交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交通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到交通运输工作全过程;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聚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治理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杭州样板。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忠诚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线,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人民满意交通杭州样板,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
引领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率先实现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发展更高质量的综合一体化交通,提升居民出行体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交通自主创新能力,以智能交通为手段,推进全域交通智能精准管理,持续完善全方式出行链智慧出行服务。
效益优先。构筑大容量、高效率公共客运服务体系,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绿色环保。持续推进交通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交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方式以及能源消费结构。
“十四五”期间,杭州交通运输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总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杭州特色、高点定位,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亚太地区国际门户、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智慧绿行品质天堂”,聚力提效能、创样板,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聚焦新发展理念,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杭州全面建设“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彰显数智第一城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忠实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交通发展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五大体系;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杭州都市区1小时通勤、杭州至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杭州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杭州至国内1天送达、杭州至周边国家2天送达、杭州至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至2035年,杭州高水平建成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体系,综合立体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出行品质和出行体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示范城市。
第三章 构筑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应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精细化提升航空、轨道、道路、水运、管道、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力将杭州打造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近几年,特别是成功举办G20峰会并获得2022年亚运会主办权以后,杭州市城市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同时为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空中丝路”、“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省市政府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民航强省”上升为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杭州萧山机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综合交通门户枢纽,与浦东、虹桥机场共同助力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
“十四五”时期,着力提升杭州萧山机场的航空运输保障能力,控制和引导机场可持续发展,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建成杭州萧山机场三期项目新建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工程、机场东三垂直联络滑行道(L滑)工程、机场东北空侧隧道工程、机场三期配套东区国内货站工程等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杭州萧山机场第三跑道建设。提升与“区域枢纽机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中心机场、未来航空货运及快件集散中心之一”的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机场设施能级,巩固杭州萧山机场综合交通门户枢纽的地位。
“十四五”时期,依据浙江省铁路网规划,稳步推进铁路交通建设,建立起分工定位明确、与杭州城市空间较为适应、与城市发展较为协调、对城市规划公共中心体系的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的铁路枢纽体系,打造杭州至浙江省各设区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着力提升杭州的省域门户地位。重点续建湖杭铁路及杭州西站枢纽、杭温铁路杭州至义乌段、杭州至衢州铁路(建德至衢州段)、金华至黄山铁路(金华至建德段)4条高速铁路,开工建设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连接线工程、沪乍杭铁路等项目,构建“一轴两翼六客站”的杭州铁路枢纽。
以“轨道上的杭州”为发展总目标,基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杭州的轨道交通打造为“名城交通,品质轨道”,强化轨道交通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战略引导,构筑区域融合,多轨合一的开放式轨道交通网络。“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杭州轨道交通三期建设中涉及的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以及机场快线,2022年实现12条地铁线路运营;全面启动杭州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积极谋划杭州都市区市域(郊)铁路网建设。
“十四五”时期,努力做好“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两个层面,致力于实现全市城市、乡村“交通均等化”发展。即:既要注重“大动脉”的建设,在“一绕”和“二绕”之间打通中环,将杭州云城、钱塘新区、三江汇“未来城市”实践区、运河新城等串联起来;又要做好“微循环”,通过“四好农村路”在提高农村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和跨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上作出示范,推动杭州这座城市更加开放和包容。重点围绕构建“两环十二射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优化国省干道布局、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与主城融合的高效通达的城市道路网、打造四好农村路“杭州样板”等方面开展工作。
构建“环形+放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十四五”时期,在现有高速公路骨架基础上,构建“两环十二射三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加快建成临金高速公路临安至建德段工程、杭绍甬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杭州段)、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抬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杭淳开高速公路杭州段、温义宣高速公路桐庐至义乌段。深化开展杭州绕城高速改建、温义宣高速公路桐庐至安吉段建设等项目研究。
优化国省干道布局。“十四五”期间,不断完善国省干线建设,优化国省干道网络布局,保持规划的完整性,满足公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出行需求。重点完成235国道(03省道)萧山义桥至楼塔段改建工程、235国道杭州老余杭至五常段改建工程、全面建成320国道;开工建设104国道大江东河庄至萧山衙前段工程(杭州中环)、钱海通道及接线工程(江东三路过江通道)、320国道余杭博陆至仁和段工程(杭州中环)、329国道、320国道老余杭至富阳高桥段工程(杭州中环)等国道项目。优化全市普通省道布局,进行市域内省道改建、新建工程。加快建成安吉至洞头公路桐庐凤川至新合段(柴雅线)、镇海至萧山公路萧山南阳至钱塘新区义蓬段、S304余杭小林至塘栖段改扩建工程等省道项目。
构建高效通达的城市道路网。加快推进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与主城融合的路网体系。围绕杭州市“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主、次干路网骨架,并同步匹配支路网系统。“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文一西路、天目山路、彩虹快速路、时代大道、通城大道、艮山东路、留祥西路、东西大道等快速路;系统研究钱塘江过江通道;全线贯通国省道路网断头路。
打造四好农村路“杭州样板”。深化交旅融合发展,创新“美丽交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四好农村路“杭州样板”,建立“四好农村路”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投资40亿元,扎实推进县道大中修,县道桥梁改造工程,乡、村道大中修,农村公路高品质提升改造工程、联村联网公路工程等项目,实现杭州市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规范化农村公路管理站比例达100%,农村公路标线设置率达100%,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比例达100%,爱路护路乡规村约制定率达100%,“路长制”设置率达100%,建管养运品质得到全面升级。全面推进全域美丽经济走廊建设,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公路,创新“美丽交通+”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休闲养生等特色经济,推进美丽公路、美丽驿站建设,实现乡乡都有产业路或旅游路等美丽公路。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水运是自古以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位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杭州,又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临水而居,更成为了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水,可以说是杭州的历史根脉、文化基因、经济纽带。如今,杭州水运交通已走向“三江四湖二河一溪”新时代,目前有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西湖、千岛湖、青山湖、湘湖“四湖”;京杭运河杭州段、杭甬运河杭州段“二河”以及西溪湿地。杭州水运,正在迈入全面复兴的新征程,“拥江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交通+旅游”融合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杭州航区正谋划布局一幅“水上黄金旅游图”,打造一张“水上基础设施覆盖网”,谋划一条“水上旅游振兴崛起之路”。
“十四五”时期,杭州要充分发挥水系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八干一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为核心。以主要支线航道为支撑,全面提升京杭运河、钱塘江、杭甬运河等航道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通江达海的水运网。重点完成京杭运河杭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新开挖航道段)、小河公园配套码头工程、景芳三堡单元江河换乘站等项目;完成八堡、新坝二线船闸建设;全面建成义桥、下沙两大综合作业区;开工建设钱塘江建德十里埠码头至八堡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杭甬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场口、渌渚作业区等项目。
“十四五”时期,加强与国家主干燃气管网衔接,推进区域管网和支线管道建设,完善优化燃气主干管网,全面建成“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的高压供气格局,实现所有区、县及新城镇管道输气全面覆盖。大力推进市域中压燃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及燃气设施共享,逐步整合各区域高中低压输配管网及经营主体。积极推进与嘉、绍两市高压燃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建设连接杭州油库的成品油运输管道,推进康桥油库搬迁工作;开工新建至仁和油库的成品油管道;重点完成320国道高压管道改迁工程、建德安仁-建德阀室高压管道工程等项目。
打造亚太门户空港枢纽。打造杭州萧山机场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机场之一,立足华东、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枢纽机场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提升萧山机场国际门户枢纽地位,结合亚运等国际化出行需求增长,以“亿人次、四跑道配置”推进萧山国际机场改扩建,启动杭州第二机场战略规划研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推动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改扩建,研究杭州“通用航空+”服务模式,实现通用航空发展最后一公里。依托萧山运输机场、建德通用机场,发展杭州通用航空产业。
打造布局合理铁路枢纽。加快新建铁路枢纽建设,完善铁路枢纽布局,依托“一轴两翼”的铁路枢纽体系,全面形成杭州东站、杭州西站、杭州南站、杭州站、江东(钱塘)站、机场高铁站六大铁路客运站;进一步优化各区、县(市)高铁覆盖程度,推进富阳西站、桐庐东站、建德南站、建德大洋站等铁路枢纽建设。
打造综合便捷公交枢纽。加强轨道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优化枢纽站点一体化衔接基础服务设施,坚持公交场站上盖空间复合化开发及综合利用。建设新型公共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枢纽及场站布局,土地出让中优先落实公交站场用地,新建大型居住区、综合体、医院等应同步规划建设配套公交场站。推进建成用地公交衔接。打破传统地块化管理壁垒,推进公共交通进小区、进园区、进医院、进商场、进学校。结合道路条件和周边需求灵活设置深港湾站点、路内始发站点,结合邻里中心、社区道路等设置小微公交配套站点。逐步完善建成轨道站点多向出入口布局,推进轨道交通与周边生活场所无缝衔接。
构筑完善的停车换乘体系。完善停车收费管理制度,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在重点区域推行“P+R”模式,大力发展换乘型停车设施。通过城市大脑停车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进一步优化停车诱导“泊位一点达”功能,通过优化逻辑计算、制定科学的停车泊位校核机制,不断提高泊位引导数据质量;研发和试点预约停车等便捷应用场景,更深一步方便市民停车;进一步完善泊位共享政策法规,确保泊位共享推进有据可循;依托城市大脑停车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共停”平台系统功能,扩大泊位共享覆盖面。
构建高效公路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统仓共配,依托公路节点规划构建货运枢纽体系,实现货物高效流转。推进空港、临江、临平等物流园区及一批城市配送中心建设,形成杭州高效集约的物流仓储网。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浙江“高水平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以“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构建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水平与能级,全方位打造全球、国内、长三角(都市圈)、都市区、市区五个空间层面“通、达、快、聚、联”的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启动空港、临江、前进等物流园区建设。
第四章 打造促进内外双循环的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优化运输服务供给,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有效衔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实现绿色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加快公路客运转型升级,与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相比,公路客运中短途运输优势明显,加快建成外联内畅、通达快捷的高速公路网,促进中长距离的公路运输向铁路接驳运输与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方向转型,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资源要素良好的双向流动。推进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加快各种交通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推进客运“无缝衔接”和货物“多式联运”,加快萧山机场陆侧交通中心建设,加快实现高铁、城际直达机场,进一步扩大萧山机场在全省的集聚辐射能力。深化交通方式融合程度,以交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不断完善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提高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构建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综合协调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交通方式间的高效衔接,促进交通物流业“降本增效”,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畅通奠定基础。
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一是开展城市货运交通组织规划,明确货运通道和物流节点选址,建立层级分明的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铁路、水路货运,推进集装箱港区改造和货运铁路进物流园区,通过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全面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运输体系。二是在萧山机场打造快递物流空公铁联运服务体系,主要物流园区和码头试点开展公转水、铁转水的无缝衔接。三是依托机场口岸优势和综合试验区体制优势,打造“跨境电商现代物流中心”,面向全球提供端到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物流服务,试点推动共仓共配、共享运力、智能调度等新物流组织形式的发展,进一步降本增效。建设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成萧山机场全国航空快件中心等集散分拨中心,依托杭州中环、都市圈绕城高速公路、普速货运铁路等货运通道建设,形成以“物流中心(园区)-城市配送站-社区服务点”组成的“两圈六带”三级货运枢纽体系。完善各级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铁路、轨道、公交、长运、出租及旅游集散中心等车站的功能整合和一体化设置,优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公交网、慢行网的无缝衔接,强化交通枢纽辅助设施和功能配套,完善各级枢纽的集疏运体系。
推进“轨道上的杭州”建设。落实TOD发展理念,加强规划衔接保障,加强轨道沿线用地规划控制及站点周边用地开发。注重以社区生活圈打造为重点,开展TOD开发模式,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加快推进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促进人口、岗位向公共交通站点周边聚集,提升轨道站点人口、岗位覆盖率及公共交通可达性,提高轨道TOD发展质量,并以杭州火车西站周边云城开发、杭州空港新城开发为重点,打造站城一体,建立城市TOD开发的2.0版本。加快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在轨道交通、共享单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面公交客流持续下降,迫切需要从网络层面优化协同,变竞争为协作。以轨道站点为核心,通过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构建功能清晰、衔接紧密、换乘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加快城乡公交、区域公交一体化发展,制定公共交通系统融合发展实施导则,实现轨道网、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治理”,大幅提高公共交通通达率、准点率和换乘便捷度、服务满意度;实施轨道、公交、慢行的“三网融合”建设,每年试点8处轨道站点开展公交、慢行、轨道“三网融合”,完善轨道站点配套,提升服务便捷性。完善公交场站设施。出台新一轮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公交路权优先保障,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交通服务精准化管理。“十四五”时期,建设华丰公交停保基地、汽车西站公交枢纽站、金汇北路公交中心站等公交场站。打造专用公交网络,形成与个体机动化出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共交通服务,制定公交专用道设置标准,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片成网以及信号优先改造,市区主要公交客流走廊专用道和信号优先全覆盖。大幅提高公共交通通达率、准点率和换乘便捷度,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都市圈区域内的城际、城市公交网络规划,推动长途客运转型,实现都市区范围内“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公交格局。
第四节 深化交通产业统筹融合
“十四五”期,按照上位规划总体要求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突出重点领域,明确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杭州综合交通产业能级。力争打造百亿级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显着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完善交通产业体系,成立未来交通实验室,加快智能驾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发展,形成交通产业体系;打造迎亚运绿色公交智能驾驶示范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水上智能驾驶应用;设立综合交通产业投资基金,扶持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未来交通小镇、云栖小镇、空港小镇、航空小镇、物联网小镇等交通产业创新载体产业链集聚,带动航空航天、智慧物流、车联网等高端交通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交通产业2.0版本;打造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金名片,聚集国内外创新主体,助推产业“引进来,走出去”,并带动形成集“智造、研发、平台、服务”于一体的交通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和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联盟。做强“数字+制造”双引擎,重点加强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在交通领域布局,加快推进实施交通领域的“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双引擎”。“硬货”引导企业向制造端发力,先后培育和壮大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世界级领军企业,辐射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点到面发展,成为带动杭州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五章 建设彰显数智第一城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
为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落实《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十四五”期间,杭州将以国家战略部署规划为统领,以省级规划方案为指导和遵循,重点实施数智交通建设赋能数字化改革五年行动计划,依托“1+5+N”为核心的数字交通框架体系,从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行业治理数字化提升、信用管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实现数字交通建设“全国交通行业内领跑”建成彰显数智第一城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
第一节 推动智慧交通设施改造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发展智慧交通设施,对于新建项目落实采集设备、传输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工程建设内容,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维,对于改建项目,结合实际需求制定数字化改造方案,全面推进BIM技术创新应用,构建数字孪生交通设施,形成设施的一体化管理。智慧公路建设,加快交通将采集设备、无线通信、边缘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工程建设内容,在杭新景、沪杭甬、杭绍甬等高速公路新改建项目中开展基础设施数字化试点;智慧港口和航道建设,以下沙集装箱作业区为依托,开发港、闸、船、货联动的智能调度系统和物流信息运营平台。智慧出行服务模式及试点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停车场ETC覆盖,基本形成以定制客运为核心的客运市场,深化应用出租车运营管理服务智慧平台,全面提升出租车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水平。综合交通数字驾驶舱,分层级推出城市综合交通数字驾驶舱,为不断优化交通运行组织、实现更高效的综合运输提供支撑。实现全市在建及建成项目数字化监测全覆盖。制定综合交通数字化建设标准,推动交通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共享。
第二节 提升行业数智治理水平
大数据成为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打造现代化政府部门,通过打造整体协同、高效智治的现代政府部门,实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体系。推进交通部门数字化转型,健全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化服务机制,通过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机制改革,整合交通运输行业政府管理职能,为交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交通行政审批制度纵深改革,不断推动改革向公共服务领域和机关内部延伸,提升交通行业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行政审批事权下放,提升行政审批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动态调整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实现审批时间更短、流程更优。推行智慧交通出行服务,紧密结合互联网+交通新业态的发展,积极探索交通运输新模式,打造现代化交通服务。全方位推进城市交通智能管控,深化智能信号控制、停车管理、交通执法以及公共安全响应等工作。构建需求导向智慧公交出行系统,积极推进“心享巴士”、“求知专线”等定制化公交出行服务,推行无感安检、无感支付、智能引导等智慧交通服务全覆盖,实现交通出行“一掌通、一码行”,全面打造MAAS响应式出行。大力发展共享交通,优化共享单车、汽车租赁、共享停车结构。加强智慧物流营运模式创新,探索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发展“无车承运人”、“服务区+”、“互通+”、无人配送等模式。强化交通出行诱导服务,丰富信息汇聚渠道,通过交通诱导标志、新媒体平台、导航服务等,及时精准发布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管制、运行状态等信息。针对热门景区、医院、商贸区等特定区域,在节假日、早晚高峰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时段推行预约出行服务。推进城市交通精细组织,夯实交通流信息检测、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三位一体的交通管控基础体系。制定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态势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推动城市路网结构评估与优化。综合运用多源数据,探索使用在线交通仿真技术,评价和预测道路点段实时交通运行状态,因地制宜科学优化信号配时、交通组织方案,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第三节 完善交通信用管理机制
以“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快完善交通领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交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深化市级层面交通相关法规条例的废、改、立,依法公开交通运输信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为全市信用交通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接入全省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平台、道路运输企业信用管理平台、船舶综合监管系统等,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用监管全覆盖。完善交通信用管理机制,一是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行政管理事项中对“黑名单”失信主体惩戒措施,逐步构建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行为进行全社会信息共享。二是将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并与信用分挂钩,建立交通领域个人碳排放账户和评价体系。提升交通综合治理能力,构建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聚焦行业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利用数字科技赋能,强化信用监管实际应用和有效性,打开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共治的新局面,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减环节、简流程、提效率,加快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实省市县纵向联动,多部门横向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化治堵、治超、治乱、治危工作,推广高效、精准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向全域拓展,构建高效能的创新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交警、城管联动共治长效机制,推进道路路面秩序和路边停车管理。加强自动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事故处理、秩序管理、交通疏导等方面应用,打造“智管”道路,借助新技术大幅度降低违法率。
第四节 丰富文明交通品牌内涵
“十四五”期,围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培育交通文明、文化,建设和谐礼让、共建共享的文明交通,通过文明创建行动,切实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构建人民满意的交通出行环境。让文明交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新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最美底色。
夯实文明交通法治基础,通过信用交通构建文明交通管理体系,以交通征信为抓手推进交通文明法治建设,推进文明交通出行常态化发展,固化文明交通行为,并加强源头普法教育和行业法治培训,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治观念与文明出行素养。进一步加强文明交通、绿色出行的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强化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规范和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提升杭州全市道路通行率,通过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与交警部门协同治理,强化人车流量高峰时期路面管控工作,确保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深化创新交通礼让文明。提升交通文明,大力宣传和巩固礼让斑马线等交通文明品牌,持续开展“地铁、公交排队候车”“文化进车厢”等专题活动;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根据通道优先权分类实施“车让人”“人让车”等通行模式,逐步形成“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的良好氛围,在以达为先的通道实行行人优先通过的“车让人”模式,在以畅为先的通道实行车辆优先通过的“人让车”模式。丰富文明交通文化内涵。将交通文明培育成为交通文化,打上城市烙印,展现城市内涵,同时也加强对交通历史遗迹追溯,通过追溯交通历史遗迹,讲好城市交通故事,打造交通文化产品;结合重点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网红,建设城市交通地标;挖掘交通行业先进典型,传播交通精神,引领城市精神文化建设。
第六章 建立忠实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交通发展体系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2016年,G20杭州峰会成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G20峰会,向世界展示了大国担当;面向“十四五”,杭州提出“持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积极践行节能减排,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杭州“头雁”示范引领作用。
“十四五”时期,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交通全过程,形成以规划引领的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交通方式主导的客货运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世界级景城一体的独特景城交通,实现交通工具节能减排及基础设施绿色建设与养护。围绕“美丽杭州”建设,打造诗画韵味、独特魅力的美丽交通,构建广域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织密城市街区网络,提升城市商业环境,打造充满活力、品质健康的慢行绿道系统。推进“美丽钱塘”建设,打造拥江发展航道主轴,构建多元水上客运交通。
第一节 推进出行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在设施、装备、服务、文化等四个方面,综合运用“需求引导、供给优化、创新服务”等三大策略,对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综合施策,贯彻执行“36141”行动计划(“3”:以“走、骑、搭”三种出行模式为主的绿色出行体系;“6”:从设施完善、装备提升、服务提质、文化培育、智慧创新等5个方面,构建独具杭州特色的“1+5”示范工程;“1”:建立一个协同发展的绿色出行保障体系;“4”:实现城市绿色出行分担率、绿色出行满意度、机动化公共交通分担率、绿色公交车辆比例4个关键指标的全面提升;“1”:实现城市绿色出行与绿色亚运建设联动),形成绿色出行良好的发展格局。
建立健全绿色出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程。全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推动公共交通由传统注重数量供给转向注重品质服务,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现代大都市多元化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出行共享融合网。打造“一网一票”城市绿色出行共享融合网,推进公共交通一票联通,实现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多网融合发展,强化跨网衔接,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强化公交站点与绿道系统串联衔接。加快构建“公共交通+绿道”绿色出行网络,加强公共交通与城市绿道系统衔接,加强站点设施与绿道景观共建、资源共享。推广新能源充电设施。进一步加快推广新能源充电设施,将城市核心区域公用充电服务半径进一步缩小至0.9公里,对市版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研究提高新建建筑充电设施配建标准。加大力度推进车企履行与车辆相配套的充电桩建设义务,并推动公交场站、出租车服务区和停驻地配套充电设施建设。
第二节 构建景区公交优先示范
以提升游客景区游览体验,促进景城一体融合发展为目标,构建支撑世界名城水准的旅游交通体系,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出行为主体的景区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缓解景区节假日交通拥堵,为杭州举办亚运会创造良好的景区交通环境。实施高品质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建立假日环湖公交专用道系统;围绕西湖景区打造支撑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城市旅游观光巴士系统,发展高品质专线公交;通过设置核心环湖公交线、完善既有常规网络、构建假日线体系等方式重塑景区公交线网服务体系;通过实施西湖内环线免费换乘、地铁+公交免费换乘、收费景点购票乘公交优惠等方式,构建景区公交优先体系,不断提升景区交通服务效率和品质。实施景区机动车限行管理措施,针对工作日、双休日及一般节假日、特殊节假日提出不同的限行管理措施,通过划定机动车限行管理区域,并结合单双号限行、预约制通行、配合公交专用道单行组织等方式,缓解景区节假日交通拥堵情况,营造良好的景区交通环境。推动智慧型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交通”工程,通过构建集电子信息发布、景区电子导览、景点门票及交通票预约购买等功能一体的智慧景区服务平台;构建对景区内的公共停车位和商业配套停车位进行精准化管理的停车引导系统;构建交通诱导体系、智慧出行体系、智慧交管系统等,加强公共交通出行引导和小客车外围停车换乘引导,保障景区交通秩序和旅游秩序,更好地利用智慧交通服务群众出行。打造绿色低碳景区。设置景区P&R截流换乘点,鼓励景区绿色出行,实现西湖景区公交慢行通道与机动车通道相分离,核心内环设置景区公交、慢行专用路,调整部分社会停车场作为公交首末站,构建环线+射线的景区公交线网体系,推出区内环湖公交换乘优惠,完善轨道接驳公交线路,增加公共自行车投入数量、周转效率及亲子公共自行车辆比例,提升公交、慢行的服务品质。
第三节 优化提升慢行绿道系统
完善过街设施,建设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深化轨道站点慢行接驳,围绕轨道站点或大型公交枢纽打造骑行网络。提升人行道通行水平,逐步增加人行道宽度,提升人行道与商业设施的融合度,推动空中连廊、地下通道、过街设施的联网互通,逐步构建完善的步行专用网络,70%城市建成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深化八类城市绿道网建设,将西湖、西溪、运河等重点片区打造成为慢行示范区。打造城乡精品绿道。以三江两岸绿道和三湖两湿地绿道为轴线,新建区域级(含省级)绿道,带动市域整体空间环境提升,实现区域绿道全面贯通。以提升建成区绿道覆盖率、加密中心城区绿道网密度、展现美丽乡村风采为目标,新建城市级绿道、社区级、乡村绿道,延伸旅游产业链,突出生态性和休闲性,服务民生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打造钱塘江“沿江体育长廊”。结合亚运赛事的筹办,以绿道的建设推动绿色亚运,实施钱塘江两岸景观建设,打造钱塘江“沿江体育长廊”,至2025年沿钱塘江绿道基本贯通。同时新建一批亚运主题公园、健康游步道(慢行道)、新改建一批社区慢行道,打通市区主要慢行道,改善慢行道直穿机动车道现象。
第四节 打造全域美丽经济廊道
打造精品旅游航线,推进之江、运河新城等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及梅城、运河新城、三江口区域等游艇基地建设。建设钱塘江世界级滨水主轴,提升钱塘江两岸景观大道,构建滨水钱塘绿道系统,打造黄金水道,加快发展水上旅游交通,打造新安江精品旅游航线。探索开通京杭大运河杭州-苏州、杭州-无锡游轮航线和钱塘江流域三江两岸内河游轮,着力打造唐诗之路、古镇之路等独具江南韵味和江河汇流区域钱塘江夜游等展现杭州魅力的国际文化精品游线。推进美丽航道建设,全面打通全市水路经脉,形成以钱塘江为主“茎”,浦阳江、渌渚江、分水江等支流为“叶脉”的“大绿叶”格局。构建水上旅游交通体系,全面启动杭州钱塘江水上客运旅游发展,加快布局旅游码头、游艇基地、游轮母港、水上运动基地等水上设施。加速铁路旅游发展,以服务都市圈内部通勤为主,推进利用既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以货运外迁、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推进杭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实现区域内部的快速直连。打造绿色交通廊道景观带,结合城市“景城一体”独特发展形态,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快速路廊道为基础,规划预留两侧绿化空间,打造交通与景观相结合的复合廊道,形成独居特色的绿色交通廊道景观带。以杭州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为基础,构建杭州最美交通绿色生态带;以一绕结合城市功能,构建杭州城市绿色景观带。
第七章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第一节 保障亚运交通安全顺畅
集中资源保障亚运交通。在亚运期间设立交通管控区、亚运服务专用车辆、亚运专用车道、亚运临时专用标志、亚运场馆各类人员专用出入口及通道、专用停车场、亚运轨道交通专线列车和亚运常规公交专线等专用设施,集中各类交通资源为亚运活动参与者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通过采取以调整市民正常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为主,以削减出行强度为辅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实施公交优先、小汽车单双号通行、黄标车限行、扩大货车限行范围、过境交通远端分流等交通政策,减少赛事期间杭州市区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总量,尽可能为亚运交通提供更多的道路交通资源。编制亚运会(亚残会)交通服务详情方案,重点做好开闭幕式、跨赛区、跨区域等重大赛事的交通组织方案,以达到为亚奥理事会大家庭、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贵宾提供舒适、安全、准点、可靠、快速的专用车辆和专用交通服务的保障目标。交通管控与方便出行并重,降低亚运对日常出行的干扰。通过各种灵活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在保障亚运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交通管控的时间和范围,降低亚运活动及亚运交通出行对周边市民日常交通出行的干扰和影响,实现亚运交通组织与市民日常出行的和谐共处。强化应急交通预案,沉着应对突发事件。亚运会是全亚洲乃至世界关注的运动盛会,任何闪失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声誉,马虎不得。因此,交通组织方案也需针对赛事期间可能发生的恶劣天气、交通事故、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对亚运交通带来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确保亚运交通的安全。
第二节 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强化道路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路口、路段交通标志、标线科学施划,完善信号配时调整,加强隔离栏和交通诱导显示屏应用,确保人、车、路的协调统一。加大公路、港口、航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投入力度,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渡口改造、渡改桥、过河建筑物通航安全设施配布等。加强客运、危化品运输、大型货车、工程运输车、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重点桥梁隧道等设施设备的基础安全监管,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公路治超、防汛防台、应急管理等工作;重点加强校车、公交运营车辆、出租车(含网约车)、水上客运和危险品的交通安全管理;强化“两客一危”运输管理,加强多部门联合协同处置能力,实现运输全过程监管和联动。
第三节 构建交通应急指挥平台
构建设施监测预警平台。全面动态排查整治各类风险点和安全隐患,提升“智慧质监+监管”能力,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监管。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预警与保障系统,建立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桥隧等)为重点的健康监测预警与保障平台。加大道路科技监管及安全设施建设。构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推进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统筹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局,建立全天候通行保障与应急通道。
第四节 健全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构建预防预警机制。保障交通安全发展,深入推进实施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等主动预警防控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增强预警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健全质量问题预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加快构建高效率、智能化、立体化、快速响应能力强的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满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特殊事件多情景的救援要求。建立上下联动、水陆空协同、军民融合的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职能应急救援系统和平台构建;依托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建立快速化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网络。制定针对特殊情况的禁行、限行、预约出行保障措施;拓展通用航空服务应急救援功能。加强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应急保障队伍素质,提升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对紧急、复杂、突然情况的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