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一堂原位于杭州清泰街77号,是属中国内地会。原崇一堂及周围的土地有22.471亩(地籍1-1-26,1-2-37),是杭州占地面积最大的教堂。
崇一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11月由英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牧师从上海来杭;通过丘先生(是戴德生早年在宁波传教时带领信主)在新巷一号(现清泰街新开弄)找到一处大屋有30个房间,用合理的价格租下来并设立了杭州总部,1867年2月开设诊所,以后信徒越来越多。1867年7月开始了建堂工作,并按立王南正为牧师,担任传教工作。
1901年在清泰街购入土地一块,1902年,崇一堂建成后,曾向英国内地会宣告脱离关系并定名为中国内地会崇一堂教会,并向邻近外县发展工作。1935年,成立中华基督教浙江内地会崇一堂教会委员会管理教会事务,并设崇一小学到1949止。
抗战期间,为日寇强占作为仓库,会务停顿。到战争结束开始恢复聚会并聘应会治为牧师。1947年应会治牧师辞职,由陆皋生兼任义务牧师。
1951,崇一堂教会委员会开展三自革新运动,重新整顿会务,带领信徒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并聘了张灵光、王雪英二位做传道。1956年10月张灵光被按立为牧师。1958年杭州教会联合后,崇一堂及周围的土地为民宅、铁路材料仓库及铁路医院。
当人们讲起崇一堂时,不能不提起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他是英国人,1832年出世于英国巴恩斯利,曾学过医,1854年来中国,在上海、宁波和汕头等地传教并行医,1865年,他回伦敦创办内地会着有《中国精神需要和要求》号召传教士来传教并深入中国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等11个省进行活动。1905年死于湖南长沙。内地会总部在英国伦敦,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会,到19世纪末在中国约有650名传教士、270个传教站,教徒有5000名人,成为基督教在中国最大差会之一。
由于,杭州市信徒人数不断地增加。2000年10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基督教的实际情况,同意易地复建杭州基督教崇一堂,并于2001年12月21日,由市计划委员会批复立项,(杭计科社[20001]1012号)。
新建的崇一堂位于凤起路东延伸段南侧、新塘路东侧、庆春东路延伸北侧(三叉村)地段;总面积为12480平方米,其中教堂建筑为3750平方米,是一级安全等级、一级耐火等级、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是充分考虑利用先进成熟的现代科技,使建筑的先进性、实用性、未来的可扩展性有机的结合,创造良好的宗教氛围和方便舒适高效的操作环境。
崇一堂采用中心角102度,半径为53米的扇形平面,打破传统十字架平面,用大跨度悬挑楼座,没有一根柱子,尽可能使在听觉上,视觉上达到最佳效果,也体现了众信徒,同心合意,围绕在十字架下,以及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立面采用对称弧形,花岗岩墙面“会幕式”钟型屋顶,把传统的人字型拱券入口及5米宽开敞柱廊的线条简洁处理,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即保留了宗教建筑的庄严感,又表达了基督教的福音是敞开的。主入口两侧的汉白玉浮雕象征宗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室内设计风格除了沿袭传统的肃穆感外,崇一堂特别强调了光的应用,首先是通过屋顶的“十字”采光天窗的光幕效果,以及50米高耸的锥顶聚光源灯的点射,并在外露的按维钢管网架结构的衬托下,有如在旷野中升起的帐幕穹顶,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室外77米高的十字架,在优美的双曲弧线屋顶的衬托下,刚柔相济,犹如城市建筑的一个标记。
崇一堂迄今已有101年的历史。新建的崇一堂,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杭州基督教的象征,也标志着杭州基督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杭州城市建筑一个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