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索引号: | 002489460/2021-06074 | 文件编号: | 杭科提〔2021〕43号 |
发布机构: |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 生成日期: | 2021-04-28 |
尊敬的过灵芝代表:
您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杭州市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江1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杭州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核心内容。“十三五”期间,杭州市科技创新在夯实基础、建设载体、培育主体、提升能力、集聚人才、建设队伍、完善体系、优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自主创新实力显着增强。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西湖大学高等研究院通过验收,国科大、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等平台相继布局,“西湖、良渚、之江、湖畔”四大省实验室启动建设,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中电海康集成电路平台(青山湖)等重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企业培育质效不断提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79家增加到770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032家增加到1457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创新体系持续完善。连续出台推进“双创”升级新举措,科技创新政策文件50余件,形成了科技金融的“杭州样本”,人才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高精尖缺”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格局加快形成。立足“全市域”“一张图”“一盘棋”发展目标,以推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科技创新率先纳入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任务,合力建设G60科创走廊和杭州都市圈。
但是放眼全国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较,存在着科技创新“硬核”基础薄弱、创新主体竞争力不强、科创成果产业转化通道不顺畅等问题,科技创新仍是杭州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突出短板。
二、下一步做法
“十四五”时期是“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杭州的科技发展将充分展现国际“创新活力之城”、全国“重要窗口”、全省“头雁”风采,建成创新生态一流、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有效引领支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示范城市。
(一)加大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以涵养潜力。加快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持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支持之江、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推进湖畔、良渚等省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建设,构建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至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争取达到4.0%。
(二)狠抓核心技术攻关以提升实力。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突破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的融合创新与应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双倍增计划”;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三)构建优良创新生态以激发活力。全面深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园”的全域孵化体系;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和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带动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集聚,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与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球科技成果来杭交易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保障。
(四)聚焦全市域创新发展以凝聚合力。健全城西科创大走廊一体化整合、实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区内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团队主动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大力推进杭州高新区(滨江)和萧山临江高新区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建设提升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深化杭州都市圈、G60科创走廊合作,全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长三角高水平科技协作体系;拓展“一带一路”等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能级和实效,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增长极。
再次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刘海琳
联系电话:87060702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