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划重点!唱好杭甬“双城记”,杭州下一步这样干!

        发布时间: 2021-08-11 15:26:13

        来源: 市发改委

        今年以来,杭州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城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有力有序。两市政府层面交流对接频繁,市政府领导多次互访会商重大合作项目。7月16日,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学习考察并联合举行第一次两市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固化工作机制,签署系列重要合作协议。

        顶层设计加快健全。两地紧密对接,重点围绕建机制、理清单、编方案,加快完善“双城记”顶层架构。明确建立四级工作协同机制,编制完成唱好“双城记”杭州行动方案,印发实施唱好“双城记”2021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项目化推进10方面39项重点工作任务。

        重点领域合作有新亮点。13家杭州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参与两地数字赋能对接活动。萧山白鹿塘-宁波舟山港、杭州北站-宁波北仑港等“海铁联运”班列运能进一步提升,开通“东洲-乍浦-宁波”“海河联运”集装箱精品航线。建立两地政府、海关“2+2+X”口岸营商环境合作推进机制,新推出一批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举措。特别是两地经前期紧密对接,共同提出并实施首批9项惠民利企事项清单,进一步提升两地百姓、企业的获得感。

        下一步,杭州市将围绕省有关“双城记”工作部署要求,突出“四高”导向,完善机制、聚焦重点、扎实推进,把“双城记”唱好唱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提升五方面高质量发展能级。突出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全力提升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水平,构筑之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突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九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高端制造竞争力;突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提升服务品牌影响力;突出打造国际数字贸易枢纽,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等开放平台,提升双循环链接力;突出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文化遗产群落,高水平筹办杭州亚运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实施五大高水平共建行动。实施数字化整体智治行动,今年重点是建立两地城市大脑共商共享共建交流机制,共同探索亲清在线、甬易办等平台建设深化思路,提高驾驶舱协同实战能力;实施科创体系共筑行动,今年重点是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平台协作,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进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关键产业链共建行动,今年重点是推进两地汽车整零协同配套,开展数字化赋能对接交流活动,共建supET、supOS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实施开放高地共创行动,今年重点是推动自贸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推动杭甬海关一体化合作,继续发力两地跨境贸易便利化;实施基础设施互联行动,协力推进杭绍甬智慧高速、谋划杭州湾南岸货运通道、宁波至杭州高压燃气管线等重大项目。

        共建四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共建优质共享的教育医养体系,今年重点推进名师名校长联合培养、中医院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学科合作等合作事项;共建融合互惠的文化旅游体系,今年重点推进文旅联合宣传推广,共同策划大运河旅游产品和浙东唐诗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共推“迎亚运 顺着运河来看海”主题活动;共建美丽低碳的环境风貌体系,今年重点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合作,共建生态海岸带湿地群落,协同做好杭甬运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流域共治”;共建普惠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重点推动市民卡(社保卡)“一卡通”功能拓展,实现两地市民公园年票(卡)相互开放办理,医保异地结算双向免备案。

        放大杭州都市区高能级辐射带动效应。优化“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推动“优核强星”,打造市域核心引领极核,强化杭州都市区圈层扩展效应,发挥双城经济圈对全省带动作用。今年重点是以毗邻的杭绍、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同城化为突破口,完善杭州中环、市域市郊铁路等通勤交通网络建设,在生态共保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公共服务政策协同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


        打印

        政府信息公开

        划重点!唱好杭甬“双城记”,杭州下一步这样干!

        发布日期: 2021-08-11 15:26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杭州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城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有力有序。两市政府层面交流对接频繁,市政府领导多次互访会商重大合作项目。7月16日,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学习考察并联合举行第一次两市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固化工作机制,签署系列重要合作协议。

        顶层设计加快健全。两地紧密对接,重点围绕建机制、理清单、编方案,加快完善“双城记”顶层架构。明确建立四级工作协同机制,编制完成唱好“双城记”杭州行动方案,印发实施唱好“双城记”2021年度工作任务清单,项目化推进10方面39项重点工作任务。

        重点领域合作有新亮点。13家杭州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参与两地数字赋能对接活动。萧山白鹿塘-宁波舟山港、杭州北站-宁波北仑港等“海铁联运”班列运能进一步提升,开通“东洲-乍浦-宁波”“海河联运”集装箱精品航线。建立两地政府、海关“2+2+X”口岸营商环境合作推进机制,新推出一批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举措。特别是两地经前期紧密对接,共同提出并实施首批9项惠民利企事项清单,进一步提升两地百姓、企业的获得感。

        下一步,杭州市将围绕省有关“双城记”工作部署要求,突出“四高”导向,完善机制、聚焦重点、扎实推进,把“双城记”唱好唱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提升五方面高质量发展能级。突出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全力提升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水平,构筑之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突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九大标志性产业链,提升高端制造竞争力;突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提升服务品牌影响力;突出打造国际数字贸易枢纽,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等开放平台,提升双循环链接力;突出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文化遗产群落,高水平筹办杭州亚运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实施五大高水平共建行动。实施数字化整体智治行动,今年重点是建立两地城市大脑共商共享共建交流机制,共同探索亲清在线、甬易办等平台建设深化思路,提高驾驶舱协同实战能力;实施科创体系共筑行动,今年重点是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的平台协作,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推进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关键产业链共建行动,今年重点是推进两地汽车整零协同配套,开展数字化赋能对接交流活动,共建supET、supOS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实施开放高地共创行动,今年重点是推动自贸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推动杭甬海关一体化合作,继续发力两地跨境贸易便利化;实施基础设施互联行动,协力推进杭绍甬智慧高速、谋划杭州湾南岸货运通道、宁波至杭州高压燃气管线等重大项目。

        共建四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共建优质共享的教育医养体系,今年重点推进名师名校长联合培养、中医院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学科合作等合作事项;共建融合互惠的文化旅游体系,今年重点推进文旅联合宣传推广,共同策划大运河旅游产品和浙东唐诗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共推“迎亚运 顺着运河来看海”主题活动;共建美丽低碳的环境风貌体系,今年重点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合作,共建生态海岸带湿地群落,协同做好杭甬运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流域共治”;共建普惠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重点推动市民卡(社保卡)“一卡通”功能拓展,实现两地市民公园年票(卡)相互开放办理,医保异地结算双向免备案。

        放大杭州都市区高能级辐射带动效应。优化“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推动“优核强星”,打造市域核心引领极核,强化杭州都市区圈层扩展效应,发挥双城经济圈对全省带动作用。今年重点是以毗邻的杭绍、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同城化为突破口,完善杭州中环、市域市郊铁路等通勤交通网络建设,在生态共保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公共服务政策协同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