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专题专栏>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业务交流

        杭州市城东智造大走廊空间战略研究

        信息来源: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1-06-15 13:46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

        建设城东智造大走廊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杭州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拓展杭州制造业发展空间、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引领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市规划局从空间角度组织开展了《杭州市城东智造大走廊空间战略研究》,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目前项目已获得了2018年度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图1:城东智造大走廊示意图.jpg

        1:城东智造大走廊示意图

        二、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

        大走廊范围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共25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共116平方公里,走廊范围有常住人口约300万。范围内有“6区+1城”七大主要平台,即杭州高新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江)、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大江东)、杭州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下沙)、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萧山经开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经开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空港)、杭州钱塘智慧城(以下简称智慧城)等。2019年4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州钱塘新区,实现大江东和下沙“两区合一”。钱塘新区的设立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东智造大走廊的空间整合、能级提升以及资源配置优化,推动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发展。为方便论述、准确定位,对已属钱塘新区的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部分仍以“大江东”和“下沙”表述。

        2:城东智造大走廊范围涉及的政府职能架构

        2、主要内容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现状综合评估、发展趋势研判、总体空间战略和平台行动策略四个部分。研究从产业、人口、平台差异化三个角度对现状进行了评估分析;从国内外环境、湾区空间格局以及新时期产业趋势等三方面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综合研判;并结合现状特征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提能级、聚空间、优人居、强支撑四大空间策略;最后针对7个主要产业平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与项目建议。

        三、创新与特色

        创新1:应对“特殊性”,立足多尺度视角,强化功能定位和空间链接。

        走廊的特殊性在于其范围跨越杭州市中心、近郊及远郊,与绍兴、海宁、德清等周边县市接壤,是具有复杂区位属性的政策型走廊空间。面对这样的特殊性,本研究从大湾区、大都市区、市区、走廊内部等多种空间尺度视角出发,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空间优化建议。一是分层分级的叠加型空间结构。更加精准立体地体现大走廊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定位,让各平台在不同空间尺度找到自身的关键定位,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例如下沙是服务走廊的创新服务中心;大江东是面向湾区的枢纽平台;而空港是面向国际的商务枢纽。二是对外走廊和对内网络的双重空间对策。从湾区协作角度,提出建设“三网交汇”城东高铁枢纽、货运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调整设想与建设方案,形成向嘉兴上海、绍兴宁波两个方向的产业与交通廊道。从平台间协同角度,对平台间的快轨系统、生态廊道、公共服务中心等提出了空间方案。包括建立 “三射一环”的快轨系统,完善“三横三纵”生态廊道网络,形成“5+9+N”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等。

        3:“三网交汇”的城东枢纽

        4:货运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调整方案

        创新2:把握 “差异性”,围绕空间区位特征,提供精准的空间管控与引导。

        大走廊面积1262平方公里,范围广、体量大、空间差异性巨大。一是人的差异性大。体现在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外来人口比例等多方面。例如高学历与低学历人口呈现明显不同的集聚特征。二是产业的空间差异性。例如信息经济超过5成集聚在滨江;装备制造在余杭经开区和大江东形成规模集聚;纺织化纤分布在萧山杭甬高速两侧等等。三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按照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人口集聚度等指标为基础判断发展的相对阶段,可在空间上分为产业科技化阶段;创新突破及转型提升阶段;工业产业主导阶段。

        5:不同学历人口的空间分布

        面对走廊巨大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始终把握区位特征,提供精准的空间管控与引导。一是多元人群下的精准匹配。针对人口空间差异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刚需型社区、创新型社区、国际化社区、蓝领公寓等空间布局方案。二是差异区位下的模式引导。在城市近远郊地区,引导形成大、中、小不同配套比的多元产业空间模式。三是不同禀赋下的政策管控。划设“三生功能主导区”,建立不同功能主导区的政策体系。例如在生产功能主导区,重点实体产业空间;而对生活功能主导区中的创新型产业用地,重点管控其建筑形态、环境要素和产出效益。

        6: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元住房供给示意

        创新3:聚焦 “可实施性”,面向两级事权,制定政策清单和项目计划。

        战略规划与研究易流于口号,难以实施落地。本次研究抓住市政府和平台管委会两级机构,提出与事权相对应的规划建议。一是在市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和责任,在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7项重要抓手。例如建设“4+3+6”个产业集群,保障14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推动产业统筹协调。二是从各平台层面强调合力和分工,在整体空间战略导向下,结合各平台的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提出“一平台一策”,包括战略重点、功能定位、重点培育产业和推荐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实现市政府战略思路与平台发展实际的协调统一,让战略决策能够“一竿子插到底”。

        7:“4+3+6”个产业集群示意图

        8:保障14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

        四、实施情况

        本研究于2018年6月完成编制,受到甲方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规划研究成果上报给了市政府,作为市政府对大走廊地区战略决策的依据。“一平台一策”反馈给各区政府及平台管委会,相关重点项目列入到了各自的近期建设计划。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核心结论反馈给了总规编制课题组,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项目组编制成员】

        项目组成员:潘蓉、郭崇文,朱良,谢晖,倪彬,江佳遥,周杲尧,李家斌。


        (规划研究中心)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